马光远教授在《封面》专访中提到,中国人均居住面积还远远没有达到国际水平。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。 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国际水平。一般来说,国际水平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。根据联合国的数据,发达国家的人均居住面积一般在40平方米左右。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9.8平方米,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7.3平方米。从这个角度看,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。 然而,我们不能忽视的是,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,地区发展不平衡,城乡差距明显。在一些大城市,尤其是一线城市,房价高企,许多年轻人和低收入群体难以承受高昂的住房成本。此外,中国的住房资源分布也存在不均衡,一些地区的住房空置率较高,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住房紧张的问题。 其次,我们还需要考虑住房质量和居住环境。人均居住面积只是一个数量指标,而住房的质量和居住环境同样重要。在中国,一些地区的住房条件仍然较差,如老旧小区、城中村等。这些地区的居民虽然拥有住房,但居住环境并不理想。 此外,我们还需要关注住房政策和市场调控。政府在住房政策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公平和可持续性,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,促进住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。例如,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,遏制投机炒房行为;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力度,提高住房补贴和租赁补贴等。 综上所述,虽然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,但我们仍然需要关注住房质量和居住环境,以及住房政策和市场调控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住房公平和可持续发展。

参考以下文章来源:


暂停
00:14 / 02:26
00:00
进入全屏
0
   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

    (以下为速记实录)

    马光远:下一个周期中国房地产的关键是什么?把大家的居住条件更进一步的改善。我们现在其实居住仅仅解决温饱问题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解决温饱问题。我曾经做过一个测算,中国有多少房子?网上有很多流传的数据,比如说有人说中国的房子足够30亿人居住,这个数据我已经听了十几年了,而且到最后谁说的都查不到了,发布一个数据,说中国有六亿栋房子,很多人理解成有六亿栋的住宅,包括所有的有六亿栋,包括农村的,加起来拿六亿栋然后来做文章,讲中国房子严重过剩,说必须炸掉多少才可以,这些数据本身没有任何依据。根据官方的测算,我们现在的人均建筑面积也就刚过40平,城镇的、农村的除起来不到40平,这个是人均建筑面积。如果把公摊刨掉,就是30平左右。

    国际上,比如说OECD的成员国公认的标准40-45平,我们是人均30平左右,还没有韩国高,接近韩国。如果按照40-45平的温饱线的话,我们还差得很远,也就是说温饱问题甚至没解决。而且这些房子里边接近60%的房子是2000年以前的。为什么讲2000年以前?因为我们1998年房地产才市场化,2000年差不多第一批房子上市,我们权且认为市场化以后的房子还算不错,算新房子。那么2000年以前的房子占多少?我有一个测算,差不多占到2.57亿套,2.57亿套这个比重达到多少?接近60%。